发布时间:2024-10-22 16:23:10 浏览: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记者杨昶 王娴 李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近半年来,国内一线茶饮品牌相继采用了一种新吸管——“三品管”。三品管究竟有什么来头,它能让奶茶更好喝吗?吸管近些年的迭代反映出怎样的消费趋势?展望未来,已然洗牌的“吸管江湖”里,谁将是最大赢家?我国吸管生产企业又将有哪些动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吸管行业带头人、全球吸管行业领军企业CEO李二桥、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赵晨,一起了解吸管行业最新动态并探讨其未来发展前景。
三品管,顾名思义,是由三支细塑料吸管并成一排组成的扁吸管。李二桥所在的某日用品公司,约从2004年起就已开始生产并出口三品管,该产品应用场景主要以咖啡为主。他认为,咖啡的温度高,如果用粗吸管容易烫嘴,而细吸管则可以使流速变慢,让饮品自然冷却。同时,三品管类似八字形的缝隙构造加速了吸管边的空气流动,使咖啡的香气更容易被饮用者捕捉到。同理,三品管也会让奶茶在舌尖上停留的时间更长,提升饮用者的体验,让饮用者“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茶韵”。
他表示,三品管虽然是比较传统的产品,但在新场景的应用中也激发出不一样的活力。这背后实际上体现了茶饮行业消费习惯的变化与升级。前些年,消费者喝奶茶更青睐丰富的小料,比如珍珠、果粒等,需要提供更粗的吸管。而现在整个茶饮行业越来越回归茶的本位,主打低脂、低糖、健康、无添加的纯茶,小料数量明显减少,让三品管有了用武之地。
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赵晨认为,三品管的设计还原了更本真的茶文化,也体现了中国茶饮行业发展模式的趋势。过去我国茶饮在海外的代表以珍珠奶茶为主,而现在对纯茶的回归,也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更符合国外饮用咖啡的礼仪。
李二桥接触吸管行业已有21年,见证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他表示,过去吸管产品种类单一,行业内以成本和销量为核心竞争力。但在2009年左右,整个行业开始进行产品创新,吸管不仅是用来喝饮品的工具,同时被赋予更多的功能性、娱乐性、情感性,比如卡通形状吸管、风车型吸管、婴儿喂药吸管、情侣爱心吸管等。
2018年左右,新环保政策的提出对一次性产品产生了极大影响。欧美市场率先限塑,促使企业开发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吸管产品,比如纸吸管、玉米淀粉吸管等。李二桥表示,在没有限塑之前,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产品角度,整个吸管行业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但是从2018年至今,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政策的变化带动了吸管企业创新升级,也带动许多相关企业积极投入到吸管生产的产业赛道中。所以,相关企业要及时调整、尽早布局、储备技术与渠道,顺应国家政策变化。
赵晨认为,吸管行业的发展与线下服务业,餐饮、零售、饮料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他调查发现,在目前吸管行业的竞争格局中,不乏其他相关行业的一些企业看到吸管业务的良好增长潜力而纷纷下场,以全线产品拓展业务。这类企业为客户提供了整套解决方案,将包括吸管、纸杯等在内的一次性产品进行打包供应。
李二桥所在的企业是全球吸管行业的“隐形冠军”,销售额接近5亿元,其中吸管年产值3亿元左右,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各占比约50%,企业先后承担了吸管产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ISO国际标准等10余项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掌握了行业内30%左右的专利。他表示,目前市场上以塑料吸管、纸吸管、PLA聚乳酸吸管这三种品类为主。如果将塑料吸管的价格当成“1”,那么同等规格的纸质吸管价格在“2.5至3”,PLA聚乳酸吸管价格为“3至4”。
他也提出,纸吸管因材料的亲水性,此前饱受市场诟病,但他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研发成功的纸吸管产品可以保证在水里面24小时不开胶、不起泡。同时,行业内也在积极研发新材料。比如PHA生物降解材料,可以堆肥降解或在海洋中降解,但价格偏高,是塑料吸管的7倍至8倍。再如,以红薯粉、木薯粉为原材料的“可以吃的吸管”已推向市场,该产品能直接归类至厨余垃圾中。他认为,吸管这一小小的产品实际上承载着多元的消费需求,更蕴含着极大的商业潜力,行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赵晨从日常生活变化出发,观察到目前餐饮连锁行业内的一个重要实用的新型设计,就是很多饮品店不再提供吸管,而是使用杯盖直饮口。他认为这背后反映了行业发展的难言之隐,吸管领域的多数技术创新和专利已经被很多深耕行业多年的企业锁定。所以,目前吸管企业急需在材料以外的领域进行创新,例如材料回收、附加功能等。比如,在大健康趋势下,一些安装了传感器的智能吸管应运而生,可以记录饮水量,甚至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建议。再比如,一些吸管生产企业围绕婴幼儿、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或针对户外、医疗等特殊场景,以细分化的设计作为产品创新的突破点,而这些都将为吸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专题更多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从塑料吸管到纸吸管,怎么又来了“三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