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4 03:55:39 浏览: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晨阳 环球时报记者 刘扬】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各国军队也深受影响。多家西方媒体近日密集报道,从指挥中心的海量信息处理与分发到AI控制的“忠诚僚机”,这些迹象显示,欧美开始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投入到国防领域。专家认为,相关动态值得高度关注。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15日称,欧洲大陆的“未来作战空中系统”(FCAS)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于21世纪40年代部署一系列有人驾驶战机和无人机,该项目可能成为第一个完全融入人工智能的大规模防务计划。
报道提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新近以观察员身份加入的比利时组成的联合研制团队承诺推出首批适合飞行的演示样机,以展示这一未来理念。虽然关于FCAS外形和具体功能的细节仍然很少,但欧洲国家对此投入的资源相当可观。空客发言人克里斯蒂安·多尔表示,仅空客就有1400名研究人员在参与开发该项目。与现有平台相比,FCAS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使用所谓的“忠诚僚机”。后者是由人工智能控制的无人机,负责与有人驾驶战机一起协同作战,以增强完成高难度任务的能力,它们能帮忙收集更多数据、提供更多火力,或者完全凭借数量优势压倒敌人的防御。
空中客车公司首席工程师格罗斯表示,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的协同工作需要彻底重新定义飞行员的角色。他说,坐在欧洲下一代战斗机驾驶舱里的飞行员,不仅只是在驾驶战机,而是“真正成为一名任务操作员,可能与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的同伴一起执行任务”。在某些情况下,人类飞行员的传统角色将出现彻底改变,例如名义上的有人驾驶战斗机其实也是在完全自主飞行,以便飞行员从传统的飞行任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执行任务管理。
目前美军的下一代战斗机计划中,计划组建由1000架“协同作战飞机”组成的无人僚机机队,配合F-35A战斗机或“下一代空中优势”飞机执行空战任务。其中这些AI控制的无人机不仅要承担传统僚机的配合与掩护任务,还可能凭借“廉价优势”,进一步执行前出侦察、战场诱饵和分散火力等更具风险性的任务。
同时,美海军也在寻求部署一支由水面无人艇和水下无人机组成的混合舰队。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不久前声称,美军将实施一项名为“地狱景观”的计划,计划战时在台海大规模使用无人机、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
本月,美海军指挥官迈克·波西和美陆军中校保罗·卢申科在美海军学会网站上撰文“海上无人系统框架”称,“海军需要一个计划来指导其使用无人系统进行分布式海上作战和信息战”,并提出“哨兵式、分布式、大规模、人机协作”等四种运用模式,为美海军与联合部队在海上使用无人系统提供一个通用框架。
曾任美军第20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退役陆军上将米利在日前的一场活动上表示,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催生机器人军队。“我的猜测是,从现在起的10年到15年里,美军的1/3,或是1/4到1/3都将是机器人。”
除了这些具体的武器项目,AI还深入介入到了五角大楼的实际管理。美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早在2021年5月上任仅几个月后就宣布了人工智能和数据加速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实验和演习帮助作战司令部将数字工具应用于联合全域指挥和控制等作战概念以及维护和后勤等其他关键功能。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五角大楼在11个作战司令部中派驻了数据科学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团队。这些专家的任务是评估每个司令部的数字化准备情况,并就美国防部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投资以加快进度提供反馈。
五角大楼首席数字和人工智能官拉达·普拉姆最近访问位于佛罗里达州坦帕的美国中央司令部总部时表示,这些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普拉姆还表示,美国防部探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组将帮助官员制定指导方针并确定新兴能力的基础设施需求。该计划名为“利马任务组”,于去年8月启动,为期18个月,其既定目标是帮助该部门“以负责任和战略性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普拉姆近日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次活动中表示,该工作组目前正在“向她提供建议”,相关指导方针将帮助了解在开始测试和使用生成式AI时需要制定哪些指导方针和防护措施。
北邮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1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欧强调AI军事化的各种规划对外涉及不输气势、以我为主的心态,同时也可压制对手,虚虚实实,凸显优势;对内则督促相应研究加快推进,进一步加强军事智能化的步伐,向盟友显示力量,增强凝聚力;在给对手形成科技压力的前提下,有利于加速自身相关顶层标准和法律的制定,以便在相关方面取得压倒性优势。
刘伟认为,以“忠诚僚机”、智能班组、未来指控系统为代表的人-AI编组或人机协同的项目进展应该高度关注,这是全球军事智能化的核心和趋势,也是美军持续发力的方向。
对于美军前任参联会主席米利近日提到的“2039年,1/3美军是机器人”的观点,刘伟认为,人与机器人的编组是未来军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里的机器人不但有人形机器人,也有更多的非人形机器人,但从底层科学技术来看,应该还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新的基础学科发展及更多、更大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