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跳伞兵追爱到东莞定居18年办网站推广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24-09-06 00:08:52    浏览:

  曾在以色列空军部队当跳伞兵的Ziv Glikman在2003年追随爱情来到东莞,当过英语私教、也做过小生意。

  从2005年至今的16年,Ziv Glikman一直经营着 HERE DG 网站,以东莞当地外国人的视角探寻这座城市并进行传播分享。现在,Ziv Glikman和合伙人Billy在东莞东城区共同经营一家酒吧,店内不定期举行外国人酒会派对,二人也尝试用短视频传播东莞文化。

  和往年一样,Ziv Glikman和妻子孩子今年也留在东莞过年,希望能借此了解更多东莞以及中国的年俗文化。

  Ziv Glikman是以色列人,2003年追随爱情来到东莞。后来他们分手了,但Ziv Glikman还是留在了东莞生活。

  在Ziv Glikman来东莞之前,他在纽约呆了一年。他坦言,自己在纽约这样繁忙的大城市生活感到不太适应,当自己组建家庭后,只想要“普通的生活”。对于他们一家来说,东莞的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谈到东莞的“宜居”,Ziv Glikman直言“自然环境宜人、文化设施齐全、物价房价可负担”。在东莞的十几年里,Ziv Glikman一直在探索这座城市,现在他很确信,东莞就是他心中的“完美城市”。

  Ziv Glikman与孩子们在春节前夕写下春联“人和家顺,福至财来”。

  一开始在东莞,Ziv Glikman尝试给巴西家庭的小孩做过英语家教,也跟美国商人从事过鞋业生意,但他都没有继续干下去。“这些事情也许可以让我赚钱,但并没有让人感到快乐。”Ziv Glikman想找到一生中想要做的事情。

  2005年,Ziv Glikman发现东莞当时的英文报刊书籍资料十分匮乏,由此看到东莞巨大的外国人阅读市场。他开始着手做一份名为HERE的文化生活导览手册。

  在最开始的一个多月里,他跑遍东莞大大小小的店搜集当地店铺的名称、类型、菜单、地址、联系方式以及开放时间等信息,做出第一份手册样稿。Ziv Glikman回忆,当时跟店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没有名片?”

  做出手册,下一步就是投放。Ziv Glikman列了一份东莞酒店的名单,然后拎着皮箱、带着几十份手册,逐个敲开名单上酒店老板的门。当Ziv Glikman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脸上苦涩又自豪。

  “我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在酒店前台摆放这份免费的手册、以及客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份手册……百分之九十九的老板听后都答应了。”据Ziv Glikman介绍,他还成功将这份手册免费放进了东莞所有的星巴克,并与他们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尽管他们一开始告诉Ziv Glikman需要广告费。当时Ziv Glikman很确信,“总有一天,客人们来喝咖啡之前会先提出要一份HERE手册。”

  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让Ziv Glikman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我当时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那时还没有想过赚钱,只是发自内心地想让在东莞的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东莞,在当地创造一种国际化社区的氛围。”

  随后,Ziv Glikman开始创办HERE DG网站,将搜集到的关于东莞本地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信息都发布在上面,同时也以主编的身份继续编写HERE手册,保持着每月一期的发行频率。16年来,Ziv Glikman见证了中国传统门户网站以及纸媒的日渐式微,感受到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于是与合伙人Billy共同经营B Quarter酒吧的同时,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尝试以探店、Vlog的视频形式分享东莞的美食及文化。

  Ziv Glikman说,自己天生有犹太人喜欢经商的性格,和很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一样,想要自己做老板。2020年受疫情影响,Ziv Glikman和Billy合伙经营的B Quarter酒吧只能不定时开放,公司也裁了很多员工。疫情让他们知道“什么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放下”。

  据Ziv Glikman介绍,他们在考虑2021年是否还要继续做HERE手册,“随后更多的内容会转到短视频平台上”,因为“现在人人都喜欢看短视频”。与此同时,Ziv Glikman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思考,“现在有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短视频博主,我在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出别具一格的视频,更好地介绍我生活并且热爱的这座城市。”

  Ziv Glikman非常关心东莞的教育,所办网站的短视频频道有“教育者之声(Educator’s Voice)”和“父母之声(Parent’s Voice)”等频繁更新的栏目。在这些视频中,Ziv Glikman通过和当地的学校以及同是外国人的家长进行对谈,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Ziv Glikman对东莞教育的热情或许要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说起。

  “我是以色列人,我的妻子是美国人,我的孩子出生在中国,我们住在东莞。两个孩子读的都是中文学校,我也希望他们更多地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Ziv Glikman自豪地称自己的孩子是“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但是作为跨文化的父亲在培养孩子时也有自己的困扰。

  “我的女儿Danielle中文说得特别好,但是她现在还不能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有多特殊。”Ziv Glikman为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担忧孩子的“文化认同感”。他说,很后悔没有教小孩子说希伯来语(以色列通用语言),现在“已经有点晚”。

  不过,Ziv Glikman和妻子都不会说中文,在辅导孩子课业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随着年级的升高,中文学校的课程越来越难。女儿上小学时我们没有想到给她找课外辅导,所以她明显学得很吃力。等到后来儿子上小学时我们就吸取了教训。”随着中文课程越来越复杂,两个孩子日渐长大,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学习规划。Ziv Glikman和妻子也在考虑,是否遵从孩子的想法,把孩子送往国际学校就读。

  中国春节前夕,Ziv Glikman带着两个孩子去东莞的中山路老街区,和孩子们逛老街巷、吃中餐美食、买糖果做礼盒、亲手写春联,体验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并用手机记录下全过程,预计后续发布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和海内外网友一同分享中国传统年俗的韵味。

  Ziv Glikman说,犹太人和中国人很像,都非常重视家庭。当谈到新年愿望的时候,除了希望家人健康幸福外,Ziv Glikman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愿意去“主动创造”。

  Ziv Glikman:我是来自以色列的犹太人,我的妻子米歇尔来自美国,我们住在中国,我们的孩子在中文学校上学,东莞是我们的家。我们一年要过很多不同的节日,但我们对中国春节一直很有兴趣。

  我经营HERE DG这个网站已经快16年了,这些年也在这里过了很多个春节,对于东莞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是我其实很享受这里过年的氛围、很符合我的个性。我的两个孩子都会说很流利的中文,我想在今后带着孩子们更多地出去走走,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了解中国年俗文化。

  Ziv Glikman: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的父母已经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没有看过孙子孙女了。我希望他们在不久后能有机会到中国来。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妻子和两个孩子在美国,刚好在宣布从国外回来需要隔离的前一天到家,可以说是很幸运。中国的疫情防控效果真的很棒,对于我们一家四口来讲,生活在东莞、在东莞过年,其实没有太多的不便。

  Ziv Glikman:我认为中国人和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我们都很重视家庭。中国有一些年俗,比如过年的时候长辈给晚辈红包,这其实就是家庭团圆时大家交流、促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节假日的时候,家庭团聚几乎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有的习俗,但中国的新年给家庭团圆这个主题赋予了更浓厚的情感和意义。